心衰的中医治疗思路

投稿人:佚名 发布时间:2008/12/14 投稿交换  会员申请 全文2966字

内容预览:


心力衰竭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的情况下,由于心排量绝对或相对减少,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。其主要特点为体(或肺)循环淤血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,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和最终归宿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、生活节奏加快和心理压力增大,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已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病、多发病。传统治疗以提高心输出量,增强心排量为主要目的;现在已转变为以维护衰竭的心脏,提高心衰病人的远期预后,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为主要目的。中医治疗心力衰竭能够减轻症状,减少复发,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,明显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,提高生存质量。故本文仅就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思路略谈一二,以商榷于同道。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“心力衰竭”之病名,而“心衰”一词,却最早出现于宋代《圣济总录・心脏门》:“心衰则健忘,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,惊悸,恍惚,少颜色,舌本强”。与“心衰”有关的描述,则最早见于《内经》:“心胀者,烦心短气,卧不安”,“心痹者,脉不通,烦则心下鼓,上气而喘”。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多见于“心悸”“怔忡”“喘证”“水肿”“痰饮”“心水”等病证中。在治疗时紧紧抓住其发生发展的各个临床阶段,分证型论治,分阶段论治,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异,辨证的过程中注重整体调节,使人体在气血阴阳诸方面达到内外的协调统一,方可起沉疴于危难之中。

1分阶段,细察病机

在心衰的初始阶段,患者常表现为心悸,气短,活动量下降,腹胀,水肿,纳差,舌质淡暗苔白厚,脉沉滑等一派痰浊内扰的征象。在痰浊内扰的病理基础上,气机阻滞,淤血不行,脉络淤滞…………


本文共2966字,仅供站内会员学习参考(会员可免费打开排版规范的全部文档)
初到新人请【点此注册】加入会员
刚已注册请【刷新页面】打开全文
会员老友请【登录网站】查阅文章
文秘热线--资深的文秘专业网,海量的写作范文库![了解我站]

   
 网站编辑推荐您:
使用本站范文+AI写作,完美解决写作难题。✒️免费开始AI创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