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预览:
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实践
xx年x月x日,参加了为期3天的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心专题教研活动,在本次活动中,听了3位老师的示范课、2位教授的讲座、1位老师的技术工坊,收获颇多,有点触动,有点感悟,与大家分享。
刘老师的《数据编码》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声波的采样,从模拟信息转化到数字信号的过程。关键词:连续-取点-分级-量化。特别是分级,分级越多,对数据得描述越精准,声音的特质越饱满。在这里我好像意识到了xx教授所提到的知识的内在逻辑,内容的呈现行云流水。由声波的波动特点连续性,关联到学生所熟悉的数学物理学科中的正弦函数图像,声音采样关联到学生熟悉的图形描点法,采样时间关联到坐标轴中的单位时间,采样频率又关联到单位时间内采集的样本数。让我感觉到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了能量的流动,再到波形幅值的分级上,分级越多,对数据得描述越精准,反应在声音上,就是音质越好越饱满。采样点幅值通过四舍五入的方式变换到最接近的分级值,完成了量化。在现实物理世界中,我们人日常使用的数制是十进制,而虚拟世界,机器使用得是二进制,从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,就完成了量化值的编码。整个过程体现了知识点的内在逻辑,这是不是就是计算思维,体现了思维的流动吗?而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可能影响了老师的展示,因为学生目前还不具备这种关联思维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出现过这种情况,高二python中的题目,学生有时候就是关联不到数学思维物理公式等,然后你说给他听时,他还来句“噢,原来是这样”。这种现象可能是以往的应试教育中,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较少,学生没有这…………
本文共1300字,仅供站内会员学习参考(会员可免费打开排版规范的全部文档)
初到新人请【点此注册】加入会员
刚已注册请【刷新页面】打开全文
会员老友请【登录网站】查阅文章
文秘热线--资深的文秘专业网,海量的写作范文库![了解我站]
网站编辑推荐您: | |
使用本站范文+AI写作,完美解决写作难题。✒️免费开始AI创作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