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预览:
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中国的
历史老师到美国去讲学,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。课堂上,美国学生问了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。他根据学生的提问,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。然后告诉大家: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,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。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,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,纷纷用粉笔头砸他。他就用盾牌抵挡,并以水枪还击。一阵喧闹之后,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,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。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“课堂设计”有些“过火”,但教学效果却极好。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,真正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。上面的故事让我们感触颇深: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,体验能震撼心灵。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“体验”吗?它能彻底改变“黑板上讲道德”、“书本上学道德”的传统的“知性教育”模式,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,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又是形成认识、转化行为的基础。可以说,“体验”犹如一座桥梁,能让道德直抵儿童内心,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,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。一、转变理念: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道德,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,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,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。”的确,体验是最真实、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。生活的体验、情感的体验,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,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,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,引发学生的道…………
本文共9290字,仅供站内会员学习参考(会员可免费打开排版规范的全部文档)
初到新人请【点此注册】加入会员
刚已注册请【刷新页面】打开全文
会员老友请【登录网站】查阅文章
文秘热线--资深的文秘专业网,海量的写作范文库![了解我站]